銀殿山位于恭城縣北,主峰海拔1885 米,東連三江,北接湖南江永。主峰高插云端,氣雄勢挺,為恭城第一高峰。據《恭城縣志》(清光緒十五年版)載,銀殿山本名兼山。又因橫視兼山壯如銀錠,也有人稱兼山為銀錠山,錠殿二字音近,后來便叫成銀殿山;再因山頂常有白云復其上,有山石白如雪,遠望如宮闕,宛若銀殿,故曰銀殿山。因銀殿山峰常聚白云,如戴白帽,附近居民常以銀殿山“戴帽”與否以測晴雨。山上氣候變化無常,雷電較多。唯金秋季節,氣爽天高,山巒畢現,巍巍雄姿,可一覽無余。
在南國的瑤鄉恭城,人們數年甚至數十年都難以見到積雪,而在銀殿山,每年冬季都有積雪。山上銀裝素裹,寒光閃耀,氣勢凌空欲飛,令觀者莫不驚嘆,加之銀殿山崇高挺拔、勁健秀美,在恭城人民心中具有不可比擬的地位,“雪飛銀殿”成為恭城八景之首也就實至名歸,理所當然了。
銀殿山地形險峻,溝谷割切,淵峽比比,急湍溪流呈放射狀分布。銀殿之巔,孤高挺秀。正面朝南,絕壁千丈,如人微垂雙臂,正襟危坐。西北面山形陡峭,怪石嵯峨,無法攀登。唯東南坡度較小,乍一看去,仿佛懸崖峭壁,若仔細探尋,隨處皆有大小不等的石臺。幽徑曲折盤桓,若隱若現。石臺之上,長滿密不透風高僅齊胸的蒙山竹,因長年經勁風吹刮,竹頂平整如人工修剪。游人登山,攀竹附石而上,需經一塊長約2 米、寬僅能容一人通過的石條,人謂“天橋”。橋的內側離地約6 米,呈弧形漸起勢與山腰銜接,外側臨空萬丈,眩目驚心。人由橋面俯伏而過,莫不神呆意緊有如繃弦。迎面有一巨石,從石壁往外朝下伸出丈余,恰似一巨鷹從懸崖幽洞間探首振翅欲飛,人們叫它“鷹嘴石”。無人敢從“鷹背”探視。有的石崖稍可往下看,只見千年古樹虬枝橫斜,龍鐘古拙,怪狀奇形。
數歷驚險方到山頂,一座崩塌殘存的小廟遺址呈現眼前。據現狀可判斷,墻基是用灰漿砌成,木板蓋頂,占地面積約14 平方米。廟中四面放著幾塊石板,似是碑刻但字跡難辨。此廟傳是地母廟,地母即是上古神話中的西王母。
銀殿山的山嵐霧靄,水色山光,在恭城瑤鄉人民心中,永遠是一片光輝燦爛。古往今來,多少儒雅仕宦、文人騷客紛紛登臨覽勝,吟詩作賦,以志情懷。宋代御史周渭曾登此山時留詩:
插空峭壁白云迷,獨上高巔萬象低。
一路接天連楚界,兩峰拔地鎮南夷。
泉飛石澗游魂冷,風卷松濤匹馬嘶。
踏破層崖心未折,鳳凰山后鷓鴣啼。
清道光年間,曾任賓州督學訓導的吳汝蘭(恭城人),亦有《游登兼山》七律一首:
拔地孤峰起粵西,小中見大與天齊。
仰看閬苑情何切,夢入瑯環志不羈。
幾處山嵐蒸蛋雨,數灣流水隔巒溪。
行人回首秋光暗,幸有陳蕃榻可棲。
銀殿山不僅風光迷人,山中還藏有寶藏。地下有鎢、錫、鉛、鋅及水晶等豐富礦產,地上有野田七、草烏等名貴藥材,還有珍稀動物角雞,能取麝香的石羊,能取茸的山牛。銀殿山的天財地寶,使它充滿魅力和活力。